當前位置: 首頁 >  學生工作 >  學團活動 >  正文

行走的思政課 | 學院開展“探索建築之美,築夢強國之路”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2024-07-10 17:59 作者:陳雪琴 張東旭 攝影:陳雪琴  審核人:魏佩   (浏覽量:)

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引導青年學生感受建築魅力,傳承工匠精神,堅定文化自信。7月6日,我院組織開展了“探索建築之美,築夢強國之路”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學院分團委書記洪迪、輔導員汪穎、土木工程專業肖聰老師帶領6名學生幹部代表赴武漢中國建築科技館和中國橋梁博物館,共同上了一堂“行走的思政課”和“一線的專業課”,通過參觀學習、現場教學、親身體驗,讓學生感受中國建築橋梁的深厚底蘊與新時代的發展脈搏。

中國建築科技館,位于湖北省武漢市,由中建三局投資建設并運營,展廳包括常設展、主題展、臨展。其中常設展廳分為古代、荊楚、現代及未來四大展廳。

步入古代建築展廳内,同學們便被古代建築的精美工藝和獨特設計所吸引,不用一根鐵釘的應縣木塔、佛光寺、東大殿、故宮太和殿等中國古代經典建築……這些複原模型仿佛讓同學們穿越曆史的走廊,看見了飛檐鬥拱、雕梁畫棟。“古人可真有智慧!”在講解員的講解下,同學們紛紛發出感慨,大家深刻感受到了中華民族悠久的建築文化傳統和智慧。

進到荊楚建築展廳,近代建築與各類西式近代建築相結合而成的模型星羅棋布、各顯獨特與精美。全息影像技術,立體還原了武漢劇院、武漢火車站、中建光谷之星等9座經典建築,以及江漢關大樓、古德寺、黃鶴樓及武漢大學等武漢市代表性建築模型,通過近距離觀察内部構造,直觀感受橫貫古今的中西建築文化。

在現代建築廳,一堂“行走的思政課”和生動的“一線專業課”正在講授,肖聰老師借助展廳建築模型和圖片,向大家展開現場教學,詳細講解了建築裝備、建築技術等知識。同學們直觀體悟了大國工匠對建築橋梁工程“高度、跨度、深度、廣度”的追求,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建築科技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尤其是高鐵、超高層建築、綠色建築等領域的創新成果,令同學們倍感自豪和驕傲。

未來建築廳展望了建築科技的前沿發展趨勢,包括智能建築、可持續發展建築等内容。通過互動體驗和虛拟現實技術,同學們親身感受到了科技進步帶來的便捷和美好生活的願景。

期間,師生一行還參觀了中國建築科技館旁的“火神山·雷神山建設紀實展館”,該館以“平凡英雄創造中國速度”為主題,再現了在黨中央領導下“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同心戰疫的恢宏場景,展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迸發的磅礴偉力和“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面對一幀幀光影、一幅幅影像、一件件實物,一個個醫院模型,在講解員生動詳細的講解下,同學們紛紛感慨“英雄之城”武漢的涅槃重生,感謝平凡偉大的“最美逆行者”,感歎黨員先鋒隊在危機時刻爆發出來的磅礴力量。

随後,師生一行來到中國橋梁博物館,該館是由建橋國家隊中鐵大橋局集團有限公司運用現代化博物館理念建設的國内首家綜合性橋梁博物館。主要展覽了古代橋梁、中國近現代橋梁、建橋國家隊的光輝曆程、世界橋梁博覽、橋梁科技發展、橋梁文化等。

在中國古代橋梁展區,通過趙州橋、盧溝橋、廣濟橋、洛陽橋等中國古代四大名橋,大家充分領略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非凡智慧。這一座座縮小比例的各種橋梁,都凝結着人類的勤勞與智慧,尤其是我國近現代以來建築的橋梁,簡直就是一部中華民族的橋梁史,既是愛國主義教育、橋梁科普教育、研學教育的空間,又是一張張中國橋梁的國家名片,令人倍感自豪。

建者匠心,築之有道。建築與橋梁,作為人類文明的物理載體,它們的存在不僅僅是實用性的體現,更是文化和科技進步的見證,更展示了建造者的奮鬥精神、創新精神和人文精神。此次社會實踐活動讓師生領略到了中國建築橋梁之壯美。無論是精巧的古代建築橋梁,還是充滿科技感的現代建築橋梁,一磚一瓦、一聯一跨都濃縮着一代人的智慧與心血。而不斷翻新的建築橋梁曆史,是中國複興之路的最好見證。同學們紛紛表示,将學好專業知識,錘煉過硬本領,傳承建築文化,弘揚工匠精神,為強國建設、民族複興貢獻青春力量。

關閉窗口

地址:湖北省孝感市交通大道272号

辦公室電話:0712-2345234

郵政編碼:432000

版權所有 ©威廉希尔·williamhill(中国)中文官网